育儿放弃:被困住的母亲与被忽视的女儿 | |
---|---|
ISBN | 9787547745977 |
作者: | 杉山春 |
出版社/出品方: | 理想国 |
还蛮有意思的一本书,主要写了日本一个很惨的育儿放弃事件。
事件本身:(Trigger Warning)
“一名年仅三岁的女孩被父母放进纸箱中将近二十天,其间几乎没有任何进食,最终死去,小小的遗体如同木乃伊一般。涉案人是一对染着黄色头发的二十一岁的年轻夫妻,他们十几岁就已为人父母。 ”
作者去研究父母双方的成长经历,发现母亲雅美的成长经历就像这位小女孩如果侥幸存活长大后的版本,她小时候所经历的,和她对自己女儿真奈所做的都高度相似,而她的母亲秀子成长经历也是如此,死去孩子的父亲智则成长经历也是类似的,家暴,忽视,打骂等,也就是说他们没有从父母那边学到如何去爱孩子,呵护孩子,不懂得什么才是正常的育儿,他们自己还没有成长为人,便已经成为了父母。
但先来说说缺点,缺点其实就是标题,“育儿放弃:被困住的母亲与被忽视的女儿”,很明显少了父亲,作者倾向于将父亲置于育儿的辅助位置,在顺着秀子-雅美-真奈祖孙几代女性捋下来,分析每个人如何育儿、与孩子的关系时,即使很明显是父亲造成的伤害也只倾向于将其描述为给母亲带来了什么,然后母亲对孩子造成了什么影响,会很神奇地淡化父亲的行为,在分析雅美-智则-真奈这三口之家时,对于智则恶劣的行为也是从心理学角度进行解读,认为这是他像雅美一样拥有性格缺陷,社会缺少对他们这类人的帮助,但雅美和智则在成为父母后,还受到了社会对女性和男性拥有两种不同的期待的影响,雅美也一直非常担心失去丈夫的爱,不懂得拒绝他的性请求,在生下次子后没几个月就又怀孕了,在这种情况下将他们两个置于同等位置讨论,会让读者觉得不公平。
整本只是侧面提到父职缺失对家庭造成的影响,给母亲带来的额外的压力,我还是希望力度更大一些。
缺点大概就这些,另外记一下这本书给我的一些思考:
一、对待儿童虐待事件的态度
育儿放弃。指不给孩子提供饱足的饮食,对生病或受伤的孩子不闻不问,长时间不给孩子洗澡等监护人放弃抚养责任的行为。儿童虐待的行为分为身体虐待、精神虐待、性虐待和忽视四种。近年来,忽视的案例逐年激增。按照日本《儿童虐待防止法》的规定,忽视是指“过分减少儿童进食,以致妨碍其正常的身体或精神发育;或长时间弃之不顾,(略)以及其他监护人在监护过程中有明显懈怠懒惰的行为”。
我觉得这本书的态度很是鲜明,那就是针对“育儿放弃”这种极端恶性事件,一味地惩罚犯下罪行的父母其实并不能改变什么,法律的震慑作用对于这类缺乏常识、与常人道德差异极大的性格缺陷者来说并没有多少作用,即使入狱他们也没办法真正意识到自己哪里做错了,对于社会上可能存在的类似人群也没有什么作用,他们并不能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虐待,可能会导致孩子死亡,因为大多数做出这种行为的人从小也过着这样的生活,只不过他们侥幸存活了下来,所以社会应当给予这类人群帮助,教授他们育儿知识,必要时刻采取强制措施介入这些家庭,拯救孩童,这样才能防止更多的“育儿放弃”等儿童虐待事件的产生。
二、社会儿童福利机构
如果要防止儿童虐待事件的产生,除了完善相关立法外,更重要的还是要有相对应的社会福利机构以及科学且系统完整的机制,平日对家庭进行指导和监管,事前及时发现异常做出处理,事后帮助受害的儿童,参与父母的司法流程,讨论经验教训等,这样的福利机构极为依靠经验丰富的人才,很难在短时间内看到成效,融化冰山体积也比不上冰山上浮的速度(日本在健全相关法律和机制后,相关儿童虐待案件的报告数量不降反升),也很容易陷入官僚机构不想担责互相推诿,不去解决事件的状况中,总之想要建立的话需要政府相当大的投入。
三、育儿其实是一个社会化活动
人们常说育儿是人类的本能,人类会因为对孩子的爱而去照顾他们、呵护他们,但如果一个人从未被爱过、被呵护过,那那个人会做出什么事呢?雅美和智则的所作所为就是很好的例证,但除了这一点外,这两人社会化程度很低,对外界通常都是拒绝或者过于迎合的状态,很难从外界获得帮助。
和朋友讨论时,朋友说:“人们常拿‘过去父母两人带八九个孩子照样能把孩子都带大’当做例证来证明养孩子有多么简单,但这和过去中国农村社会的高度社群化是密不可分的。”,我很认同,事件中这两人能够侥幸长大是因为父母辈的时候还有其他人在关照他们,而到了他们这一代,父母也已经七零八散,他们也单独住在邻里关系淡漠的员工宿舍,因此也没有人帮助他们,或者发现这家人的异常,本应起到监管作用的社工也因为各种原因没有很好地完成自己的工作。
现代人难以养育孩子也是如此,养育孩子的物质和精神成本完全被转移到个体身上,而现代化的社会又在将人异化,文中在雅美对孩子哭闹、撒娇等反应做出错误应对时,作者便会解释正确的应对该是什么样的,如:
重病会让孩子神情不安,不听话,变得任性,这是他们在有过生死悬于一线的经历后内心不安的表露。周围的大人只能接受这一事实,不该斥责孩子.
而频繁重复同一种行为、频繁地给大人捣乱,正是幼儿一岁后自我意识发展的表现。若父母应对得不恰当,反抗会更加激烈。成年人可以按照自己的节奏,去呵护一个乖乖吃奶、换了纸尿裤后老实睡觉的婴儿。然而,孩子一岁后对各种事物产生了兴趣,有了自己的想法,便不会按照父母的期望行动。有些父母会因此觉得自己的孩子不再可爱,有不少虐待现象都萌发于这一阶段。
就像雅美和智则一样,每个人其实也都承担着家族带来的各类情绪问题,也很难想象一位社畜在下班后再控制好自己,用良好的情绪状态理性地去应对哭闹的孩子,而作为独生子女一代长大的我们,从小到大也很少在身边看到他人是如何带孩子的,轮到自己生育时也要付出更多的学习成本。所以说当代年轻人不愿意生育,也算是一种对自己对社会的负责任吧(笑
很多国家都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会给予新手父母大量帮助,从资金物资补贴到强制产假,到定期联系父母进行育儿咨询,日本二十年前就开始实践这些,芬兰丹麦这些国家更是做得相当不错,到了中国则是想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对于这种行为我们这代年轻人也只能回报以全球最低生育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