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下文会出现剧透


Ⅰ.电影

⒈《青春变形记

挺不错的,对关系亲近的亲子关系心理把握得很好,几处情绪的转变也很自然,可对我来说过于舒适,平滑,虽然能在荧幕上看到很精准的母女关系解读很好啦········可就像那个meme一样,会这样认错道歉和改正的家长在中国家长里面可能只有5%。

另外就是,这部电影里的偶像真的好敬业······歌舞都很好,演唱会真的会吊威亚,对粉丝真情实感,粉这样的偶像不可耻好吧!!!在现在中国这样的偶像已经是TOP1的水准了。

⒉《轻松自由

就问哪个打工人不羡慕塞巴斯蒂安!能这样坦然地说自己就是不想工作,然后坦然地享受不工作的日子。

被一些人批评的结局我觉得也还好,没有什么说教意味,只是主角继续顺应自己的内心选择了工作,这部电影也不是在宣扬“不工作就是最好的”,而是在说顺应自己内心做出选择才是最好的“轻松自由”,即使那个选择非常与众不同。片中三次出现塞巴斯蒂安逆对人群前进,第一次是塞巴斯蒂安坚定地走进人群,第二次塞巴斯蒂安有所犹豫,被带着往后退了些,第三次塞巴斯蒂安带着犹豫的妻子一同坚定地逆着人群走去,而逆着的人群也改变了方向同他们往一个方向前进,这个结局挺有象征意义的,代或许表着每个人都寻找了属于自己内心的“轻松自由”。

另外就是,这部电影真的太有代入感了!(指代入安娜

安娜对塞巴斯蒂安的情绪我很早就察觉到了,只不过那时候我还不敢确认,万一是我思想太肮脏误解了法国人之间相对亲密的朋友相处模式了呢(x),但到了他们跳舞那段,安娜看着恣意舞蹈的塞巴斯蒂安收敛了笑容,黯然离场——啊,她肯定喜欢他——我肯定了我之前的猜想,这种自卑又嫉妒的情绪实在是过于熟悉……

从很久之前开始,我就会对这种恣意挥洒自己的天赋,挣脱了日常的束缚,轻易地赢得了自由的人拥有很高的好感,以前我会把这种情绪当成喜欢和爱,但对自己有了更深了解后,我明白那些感情只是憧憬,我并不真的了解那些人,更谈不上真的喜欢,我只是在那些人身上投射了自己的想象,加工出了自己的理想,我羡慕他们拥有自己没有的天赋,敢去做自己不敢做的事情,拥有真正的心灵上的自由,我只是想通过靠近他们来靠近不可能的那个自己。

⒊《世界上最糟糕的人

感觉可以和《轻松自由》一起说的,谁能想到《轻松自由》男主设定上有好几个硕士博士学位呢,这部电影的女主则是更情绪化,不那么佛系的塞巴斯蒂安,她从学医转为学心理学,之后又从事了摄影职业,同时在书店兼职(很羡慕欧洲国家的福利制度),电影是以女主非常个人化的角度展开叙述,片名为《世界上最糟糕的人》,实际上只是女主对自己的评价,她这样有才华,又活得这样恣意,能够勇敢地面对自己的内心,怎么会是世界上最糟糕的人呢?她的糟糕实际上只是每个人在面对世事时的犹疑而已。

这两部片的主角都在达到许多人心目中的高地后又自己选择走了下来,而且走得很好,我很佩服他们。

另外这两部影片里主角的家居我都好喜欢哇,什么时候我也能住上这样的房间。

⒋《七宗罪

看这部影片纯粹是因为最近看了些电影知识短片,对大卫芬奇在这些解析中展现出来的一丝不苟感到好奇,看了后我也只想说——

大卫芬奇🐮🍺!!!

每个特写的方式,每个镜头的移动,每个人物走位……全部的细节,电影的全部毛孔都在为情绪渲染服务,没有没有意义的一帧,简洁有力,熟练地运用视听语言,这才是电影的独特魅力啊!!!


Ⅱ.电视剧

⒈《风骚女子

又名《如何更接地气地宣传女权主义》(x

只能说最好别期待非常高,带着娱乐的心态去看比较好,70年代办女性向色情杂志这个题材还是蛮抓人眼球的,不接地气的女权主义者这个切入角度也很有趣。

对了还需要注意上班不要看第一集,真的会有非常多的🐥出没!


Ⅲ.书籍

⒈ 《倦怠社会

作者:韩炳哲

没怎么读过哲学,不太懂哲学的语境,所以这本书对我来说比较晦涩。作者会在对批评的理论进行的分析中混入自己的结论,所以有时候会把两种观点弄混,整本书不是循序渐进系统性地介绍自己的观点,而是通过每篇反驳一个人的观点来展示自己的理论,我读完后挺困惑的,可能对福柯、阿伦特、阿甘本有深入的了解后再进行阅读会好读很多。

21世纪由20世纪的福柯的规训社会转变为功绩社会, 规训社会否定主导,制造疯人和罪犯,功绩社会生产抑郁症和厌世,从来自他者的“否定性”变成了过量的肯定性,形成了肯定式的暴力。

人成为自己的主人,也成为自身的雇主,成为劳作动物,在无外力压迫的情况下,完全自愿地剥削自我,人人都是“神圣人”。但过度的积极性带来的是沉思生活的丧失,积极生活成为了绝对,过度的积极性下倦怠的否定反而是对的,人们需要停留和休闲。

⒉ 《奇妙的盘算社团

以轻小说的形式介绍基础社会知识与经济体系的书,很循循善诱,适合青少年阅读,成年人也能从中间学到不少。


Ⅳ.纪录片&综艺

⒈ 《粉雄救兵

从S4看到S6,非常舒适的节目,心灵马杀鸡名副其实,温柔又不刻意,真正地体现了尊重,虽然连看5集后就会感觉鸡汤喝太多了有些腻,可看了后想要对自己好一点,更能接受自己的不足了也是真的。


Ⅴ.播客

⒈ 《商业就是这样

这档播客真的做得很好,有种初中历史课的感觉(?),很轻松很入门,讲得也很清楚和详略得当,没有一句废话。听多了后,我已经会在产生“xx奶茶店怎么还不上新”的疑问时从商业角度想原因,比如是不是因为疫情,新品原材料没办法维持稳定的供货链(所以为什么不上新!)

另外一个感知就是,最近我看到躺在货架上的商品,会从产品研发的角度想这个产品是为什么被研发,消费场景是什么,从营销的角度想这个产品为什么要设计这样的包装,想要达到什么样的营销效果,是为了竞争还是为了扩圈,触达什么人群(这个是因为工作),看到便利店的货架摆放会想到这个便利店的经营模式,看到特价与促销会想到销售策略······总之不知不觉中就被灌输了很多商业思维。

⒉ 《过刊

听人骂内娱真的很爽!

听人有理有据地骂内娱更爽XDDDD

有些地方我不是完全认同,但她们提到的明星薪资金融化和“语境变化,语义分歧”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一个离谱薪资只是个金融数字,其背后或许关系着一个地方的经济,这也是我以前没想到的。“语境变化,语义分歧”则是说过往人圈子很小,在交流时会有一个共识的语境,所以在口语交流时便无需那么多解释和避免歧义,当下互联网的特性则改变了这一点——这也是小众圈子不能成为主流的原因,与主流交汇后一些语境便消失了,被从主流角度进行凝视与观察并不会带来什么好结果。

另外还有“当社区氛围沦为招股书上的符号”,作为相关行业从业者,这一点我真的是太感同身受了,无数厂商品牌想打入b站,或者想去b站做广告,想要拥有b站用户的好感,看中的就是b站年轻用户(钱)多,可b站拥有的这群年轻人并不是b站自己造出来、训练出来的,它现在却在把这群年轻人当资源甩出去的同时,并不会去尊重这群年轻人一开始营造出的社会氛围与文化,他们急于把所有小众的东西变成大众的,这样就可以迅速利用它们把它们变现了。


Ⅵ.游戏

还在思考要不要加这个栏目,姑且列一下这个月玩的。

· 《艾尔登法环》

· 《巴别十书:如何逃离二重迷宫》

· 《神界原罪2》

· 《King Exit》

· 《展翅翱翔》

· 《最终幻想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