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是普通国家吗》

一篇值得一读的文章,对现今网络上的过激爱国主义现象做出了一些解读。(2021.8.13)

mp.weixin.qq.com/s/OLpPULhUhqxLfoXlcdsEhg

☞德国历史学家鲍姆加滕在1861年曾痛心地严厉批评德国人虽然多才多艺,但“我们在政治上是个极为愚蠢的民族,严格说来是个劣等民族”,就像“每一个经历了多年政治虚弱、突然在实际上获得了权力和声望的民族”一样,狂热地“迷恋本土的一切而贬低外来的一切”——这种自大狂,正是对此前自卑的一种心理补偿。

☞也就是说,在中国人的内心里,这种“合群”只是一种暂时的战术性隐忍退让,但即便是在近代国势最弱的时候,我们也从未怀疑过,中国是“大国”,也因此应当是这个俱乐部里最重要的成员之一。

☞不妨设想,这样一个对人格价值更敏感的个体,同时自我身份与国家又尚未松绑(“我是中国人”),那么他们自然会觉得,对自己、对国家的任何一点侮辱,都是不能忍受的,而必须报以激烈的回应。你可以称之为“暴发户心态”,也可以说是一个群体对此前所遭受压抑的猛烈反弹。


2.《让梗成为艺术品的数字货币NFT究竟是什么?》《艺术NFT开放市场风云录》

看了介绍NFT的文章,突然感觉设圈的事其实也不是事儿了……只不过是一种还没被定义的NFT,设圈不就是这样子的嘛!(2021.9.15)


3.《「他们对于生活的想像不是这样的」》

关于职高学生的一篇田野调查,感觉无论是学校还是社会还是学生本身,都是一种“都这样了就随便吧”的态度,仿佛上了职高,或者延展一些,你以前做得不够好所以落到这种地步,你就不应该再把自己当一个有追求、可以对自己境遇不满的人一样,你就该顺应你所在群体的大部分人,当一个沉默的螺丝钉。(2021.9.27)


4.《员工效率系统背后:免费咖啡和阿司匹林,不间断的监控和算法》

总而言之,压榨永不停歇。(2021.9.29)


5.《〈汉密尔顿〉接受小史:从‘新立国神话’到‘奥巴马时代的遗产’》

昨天看了篇南京大学的戏剧评论,说的是《汉密尔顿》从奥巴马时期到川普时期的评价变化,别的不说,打个很不恰当的比方,我觉得《汉密尔顿》还挺像《魔道祖师》的……就是那种在国内争议性很大,但在国外却一片好评很多人喜欢。(当然这两部作品在内容上没有任何可比性)

文章中还说到奥巴马时期倾向于“与历史、祖先的错误和解”,但现在这种态度在各阶层、族裔之间关系空前撕裂的美国社会情态下已经“破产”,《汉密尔顿》自BLM运动后面临更大的非议,批评者认为这部音乐剧“反思”得不够彻底,现如今也“不够进步”。

剧中对汉密尔顿本身是奴隶主的历史史实做出了美化,将他塑造为一位坚定的废奴主义者,过分夸大了他本人对奴隶制度的反对态度,但剧本身在重述美国建国历史的同时,对奴隶制度的反思并不彻底,让非裔美国人饰演这些身负血债的“国父”并接受歌颂,也是一种不平等关系下的“白人恩惠”。

奥巴马时期《汉密尔顿》因为选角成为宣扬“政治正确”的象征,但现如今又被更加激进的“政治正确”所击中。(2021.10.08)


6.《得了诺奖的人,都拿钱干啥了?》

就,很好笑。

https://mp.weixin.qq.com/s/GrHp5I41e5v7-6eUtKyJTg


7.《一个理性的人,会因何“失去自我”?》

“类似爱的体验”又是什么体验呢?是感觉自己被需要被信任着吗?


8. 《游戏论·作品批评|《极乐迪斯科》:边缘世界的现实之声》


9.《美妆热,让儿童博主正在纯欲化 | 真故研究室》

假笑男孩这个是真的挺难受的……眼看着他的假笑变成“真的假笑”,神色间的疲惫根本没办法掩饰

https://www.douban.com/note/819487956/


10.《「杀夫案」背后,两个女律师的辩词》

好感动……中国需要更多的女性法律工作者。

https://mp.weixin.qq.com/s/iSh1W-WfrH0ZC097koqMyQ


11.《102砸掉了「承重墙」》

一个热搜,一段短短的新闻背后联系的芸芸众生,冰冷的文字后承载的是许多人的一辈子。

很好的一篇文章,仿佛一个以一起出现在电视上的新闻为开头的推理游戏,经过和npc的交流和对地图的调查后获得了完整的真相,之前只是一个名字的npc现在也变得有血有肉起来,而故事的结局又回到了那则新闻“业主敲掉承重墙致整楼成危房被抓”,一个最坏的开头与结局,一个没办法改变的事实。

https://mp.weixin.qq.com/s/8XTE5nApBEDxzG7l0itTBw


12.《“农民工思考海德格尔”的叙事,难道不是似曾相识吗?》

这篇文章探讨的问题,在近年来的阅读中我也总是能感受到或者遇到相关的叙述,这算不算得上一种文化凝视?非虚构写作难免会沾染上写作者的色彩,而当这些人以一个人的底层社会身份为中心进行写作时,也会带上对这个人的凝视与评价,无论最后得出的结果如何,这种行为背后所暗藏的价值观始终是一种文化上的傲慢。

《回归故里》“无论人们有意识或无意识,对于艺术作品的喜好或者对一切文学艺术的喜好总是会让一个人显得更高级,这种高级是通过与那些没有机会接触艺术品的人相比较而实现的。”

《知识分子与大众》“他们是统治阶层中的被统治阶层,属于社会统治行为中的工具,在传递统治意图时是没有自我的;但在面对大众时又自认为是统治阶层中不可动摇的一部分,只有在面对大众时其“人性”才更加充分。从这个认知角度上来说,大众文化是不存在的,为什么?因为大众没有文化,大众是不配有文化的,文化是给统治阶级享有的。这是单向的权威,是具备一种社会学意义上的“凌驾”概念,是一种文化解释意义上的霸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