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还是该写点东西!
以后如果周末没有额外细枝末节的东西需要烦恼的话,会更新。
➕工作
结束了半年多的无业游民状态,又开始工了。
新工作和我上一份工作开始的方式一样,都是一个巧合,一次顺水推舟,这次是我实在抵不住父母的催促,去了他们非常满意的一个公司面试(懂得都懂是什么样的),原本只是想去走个过场——毕竟我对这份工作的工作内容完全不了解——结果最后通过面试了,完全不知道他们怎么想的,可能因为我简历胡扯得足够漂亮。
暂时我也没想好找什么样的其他工作,还是对“我到底需要什么”非常迷茫,最后也就放弃抵抗妥协,怀抱着一丝好奇心入职了。我从 2 月开头开始工,到现在也已经工了半个月,最先感受到的是氛围的区别,上一份工作是在互联网公司,所以相当自由,同事也都是年轻人(没有 90 后 00 后以外的人),现在的同事 90 后的才是稀缺,去食堂吃饭时女性们基本都在聊育儿话题,礼貌人情也格外重要,每个人似乎都情商很高,和领导说话时需要说 xx 我想请示一个问题,年长的同事会把我叫过去问和工作无关的问题,同办公室的人我们会互相帮忙打水,这里的人是真的在把“中国传统的人情社会规则”当正确的东西在执行,公司的规章制度也不是摆设,至少在明面上大家都会装成认真工作的样子,而在互联网公司你上班看电影都没人会管你。
再者就是工作安排,领导给了我几个项目,但如何做完全是靠我自己自学+询问他们,如果没有上份工作的锤炼我可能会崩溃(虽然现在也挺崩溃的),我有些看不懂这些项目领导希望我怎样做,ddl 到底是什么时候,暂且只能以不变应万变了。
最后就是非常痛苦的早八班了,看过我最近一年博客文章的朋友应该都知道我作息非常不规律,日夜颠倒是常态,所以现在每天六点半起床对我来说和跑八千米差不多,也因为不习惯早睡,所以现在基本是在 1~2 点之间入眠,每日睡觉时间(包括午睡)加在一起可能也就 5 小时左右,早上完全得靠咖啡提神,下午也需要一杯咖啡续命,希望下周能做到 12 点就入睡吧。
我的人生接下来到底该怎样呢?工作空隙时我思考过无数遍这个问题,但所有的思考最后都指向一个答案,那个答案让我垂头丧气,甚至让我恐慌,只有进入这里后我才意识到为什么那么多人很难从这里逃出,因为成本太大了,没有足够的交换条件和信心你会很难做出离开这里的决定,我有些担心自己顺着这份工作就这样安稳了下来,又顺着父母和身边人的意思到了年岁和人相亲,然后结婚生孩子,看顾孩子长大,又看孩子结婚生孩子,最后死掉。过年时我曾经发过一条嘟:
好崩溃,家里人今年突然就特别自然地开始谈我未来的婚事了,亲戚们在饭桌上用夸赞的语气议论我未来肯定不愁嫁,听到这话的那一刻我真的毛骨悚然…………好可怕,感觉在那一瞬间看见了我顺应“中国传统女人的一生该如何”的未来,窥见了这片土地上那个腐朽恶臭庞然巨兽的一影,原来这就是所有人都会遇到的那些事,原来我生活的梦幻泡沫已经破碎了。
我真的能做到吗?我真的能抗拒这种“普通但和平”的未来生活图景吗?我真的有力量吗?我知道我在害怕,某种程度上我了解我的性格,我过于懒散和懈怠,生活得浑浑噩噩,“差不多”就可以,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所以如果我放弃努力,磨平了所有的棱角,这样的未来图景就会是不远的现实。
其实我也明白,这样的生活只是生活的一面,没有人说你走了这样的路线后就不能实现自我的价值,但我不甘心,我很不甘心,我感觉我需要去做更多的事情。很难形容这样的渴望,如同破壳也如同楚门的世界,如同一只蚂蚁发觉自己在手掌上转圈,前年我才逐步对世界有了知觉,这一年来我感觉世界的色彩比以往丰富许多,信息不再是僵硬的,它们变得更容易被掌握,我感觉我似乎懂了一些生活的条理,抗拒着但又渴望着生活,这样的感觉来得太迟了,但我很庆幸我还是感受到了这样的世界,也很庆幸那四五年低谷让我能如此确切地感受到对比。所以我宁愿在 30 岁死亡也不愿在 30 岁还不明不白地过着“中国人的一生”,我不能止步于此,我想要我的生活拥有更多色彩与可能性。
➕Feel lonely
刚刚激昂结束来点泪洒黄土地······我想交朋友——!
因为我是超级自闭人所以很难交朋友,朋友数量一个手掌都能数过来,绝交了一个-1,去海外了一个-1,备考中也准备去海外的一个-1,然后,然后就没了········55555,我想和差不多年纪人出去玩啊!
我感觉我交友和很多人 i 人不太一样,如果遇到喜欢的人了我会超级主动地上前勾搭,反之如果有人突然想来亲近我我就会很谨慎。
完全没有交朋友的门路呢!
➕似乎是过于健康的发展?
最近我超级勤奋地开始背单词+多邻国+运动了!已经坚持快一周了,很强吧!而且完全是自发性地去做,感觉坚持一个月就可以奖励自己一个大的了!
➕试图通过工具掌控生活
和上文提到的对生活的感知有关,因为感觉思绪乱糟糟的所以想梳理一下,一种记忆力不好人的挽尊,暂且借用了“卡片笔记法”这个方法论。
先简单介绍一下,卡片笔记法中心思想就是费曼学习法——开玩笑的,卡片笔记会将一个人的笔记分为三种,闪念笔记—文献笔记—永久笔记,闪念笔记就是你脑海内随时闪现的想法,随便你记下的任何东西,记在哪里都行,放入你的收集箱中;文献笔记就是你不愿意忘记的那些内容,可能会在之后使用的内容,你需要用自己的语言将它们记录下来,放到你的文献管理系统中;最后就是永久笔记,是你根据闪念笔记和文献笔记记录下来的思考,新的想法,需要标注来源,感觉类似于一堂课的结课论文。
《卡片笔记法》主要面向群体是进行学术写作的那些人,所以介绍用词都比较偏学术,但后来我在实践中发觉,其实可以以“学习——积累——思考”这种相当广义的方式去理解,我在 notion 中记录看过的书也是一种闪念笔记,年终的时候我通过 notion 总结今年看了什么类型的书,感受如何也是一种永久笔记,重要的是不要记了就不管了+多思考。
怦然心动的闪念笔记
最近在想一些不舍得扔的东西其实蛮像闪念笔记的。起因是想到高中时我买了很多看天下,带了很多到班级图书角,毕业时却没收回来几本,收回来的很多也是破破烂烂的了。如果那时候我没带去而是把它们一直放在家里,现在它们也只会是一些我不会再看,纯粹挤占书架空间的过时的东西吧,即使偶尔翻看也只会感叹一下时间的流逝,世界的变化,它们在不在书架上对我的人生来说其实并没有什么影响。
闪念笔记在卡片笔记法里是最先被扔掉的笔记,它是其他笔记的基石,它仅仅是你脑海中想法的备忘录,对应的网络行为大概就是“收藏”“剪藏入笔记软件”“发一条嘟嘟”。如果我是很会取舍的那种人,大概就会摘下自己需要的信息,干脆地将剩下的杂志扔掉了,近藤麻理惠推崇的心动整理法也是一样的思路,留下最心动的(最重要的信息),剩下觉得不需要的/犹豫的的就扔掉/收起来,即使当时觉得可惜,之后你就会发现其实自己并不会再次想起它们来,它们有点像交往很久早就没感情却因为习惯不舍得分手的恋人。
但我是不舍得扔书册的那种人,面对没什么实际价值,留着挺有负担,但对我来说还有些情感价值的书册,我总是会犹豫很久要不要扔——最后当然都没扔,不过这些书册中也有不少随着多次搬家,就这样丢失在世界的某个角落里消失不见,我对它们的记忆和情感也随着不知道什么时候的遗失一起被丢弃了,没办法再次回想起那些书册上的内容和情感,我只知道我的一些东西就这样丢了,或许很重要,或许也是一些对轻松的人生来说无用的东西。
过往我最为在意丢失,总是会为这些失去伤怀,所有我有感情的东西一定要跟着我走南闯北,一个都不许丢,但近几年这种观念却发生了很大变化,可能是因为我年岁渐长,需要承担的东西也越来越多,如果再把所有的东西背负着,身体便会沉重不堪,如今的我变得“可以扔东西”了,扔东西时我会想到与它相关的回忆,大大的物体承载的情感却是细细一缕,物体让我有了负担,所以为什么我不能只存下那一缕记忆呢?于是我撕下书页,拍下照片,放入文件夹中,把它们当做亡灵记忆的骨灰,剩下的部分就干脆地扔掉了。
卡片笔记法也好,心动整理法也好,都在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都需要人去不断地思考和审视自己的心,我能够做到扔东西,或许也是因为我发觉到自己重要的东西是什么,对其他事与物不那么在意了吧,很难说这样对生活来说是不是最优解,但它目前是最适合我的人生方法。
卡片笔记法的第二个要点就是知识体系,这个我打算使用 obsidian 来帮助完成,也打算将它作为永久笔记的存放地。卡片笔记认为人的大脑是跳跃性的,你不可能像打开一个盒子再打开一个盒子那样去思考,你会从 A 联想到 B,而 AB 有时候相差很大,对于我这种思维跳跃性很大的人来说这个观点相当不错,这也是我选择这个方法论和 obsidian 作为我永久笔记存放地的原因。(关廿的黑曜石第二大脑说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题外话,最近我在工作中接触了许多文件资料和新知识,然后发现 obsidian 真的很适合拿来学习这种重复性高的知识,所有文件复制粘贴到 obsidain 后我就是无敌的)
目前我的体系是 flomo+notion+国誉自我+obsidian+滴答清单
国誉自我纯粹功能性记录,主要方便工作回顾,flomo 和 notion 是闪念,区别在 flomo 更偏向瞬时灵感,notion 更偏向整理记录,滴答清单我最近经常用它的笔记功能,感觉比 flomo 更方便记录一些需要整理的东西,所以更多拿来记已经有主题和一些思路的文献笔记。
总之还在实践和调整中,感觉这个方法还是相当花时间,相当考验耐心的。
➕快速的结束
是的我不追女团了,打架太可怕简直群魔乱舞,我不想深入了。
➕冷静一下
即遇到令人情绪激动的情况,努力将情绪放到后位,先看事件本身。
其实是从妹妹与父母的相处间观察到,又在与妹妹的相处中反复练习着这一准则,一般来说当一方冷静,从头开始正常解决问题,另一方也会平静下来。